查看原文
其他

影迷论坛 | 文革时期观影拾趣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故宫侍应 Author 刘盛

请右下角点赞❤、右上角点分享

支持中国老电影!



文革时期的文娱活动内容比现在少的多,没有电视,没有KTV,更没有而今说不清、道不明的洗浴中心、发廊,文艺演出广告倒是到处都是,可是欣赏文艺演出,尤其是国家队的文艺演出,是一部分人的专利。慢说那时普通百姓收入微薄,没有这笔开支,就是有钱,若没有路子,买到票也相当困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看电影由于票子来源广,又基本免费。就成为人们业余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。在那时清华之有组织看电影一文里,我已经说到了有组织看电影的一些情况,这里再说说无组织看电影的一些情况,聊博各位一笑。 


 

1、那时公映片不分级 

 

八十年代中期以前,无论国产片、还是外来片,公映之前,都要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,是绝对“干净”的。爱情片干净到连个接吻镜头都留不下,更不要说形形色色的床戏。战争片因渲染血肉横飞的场面,被删减,乃至全片禁止公映者比比皆是。接受过这样洗礼的影片,一般地说,应该说没有什么不能看这一说了。我觉得,参加工作以前,我是在一个纯净的保鲜瓶里长大的,呼吸的空气都是百分之百过滤过的纯净空气,这纯净空气里就有电影的因子。在这种空气里长大的人,难免会由些傻气。 


 

2、文革电影细说从头

 

文革电影,从来源分,有国产片和译制片,自内容分,有纪录片、科教片、故事片,故事片按今天的标准来划分又可分为喜剧片、战争片、爱情片、悬疑片、儿童片等。有人用贫乏、单调、内容极左形容那个年代的电影市场,我不以为然。还是那句话,那个时代的电影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,但并非一无可取。



新版《渡江侦察记》


拿国产影片来说,既有像《春苗》、《锁龙湖》、《反击》、《牛角石》、《欢腾的小凉河》、《决裂》这样的歌颂当时“新生事物”,甚至为四人帮打倒走资派、篡党夺权制造舆论的影片,也出现了像《烽火少年》、《闪闪的红星》、《黄河少年》、《激战无名川》这样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艰苦斗争生活的影片。更有像《创业》这样,激励了一代人艰苦创业精神的优秀影片。老片中,《地雷战》、《地道战》、《南征北战》、《英雄儿女》成了仅存的硕果,顽强地挣扎着。此外,文革期间还“重新拍摄”了一批老影片,像《南征北战》、《平原游击队》、《渡江侦察记》等等,这是文革影片中最被人骂得一钱不值的部分,其实这些指责也有些过分。新版有的部分,还真的是新胜于旧版。比如《南征北战》“重新拍摄”后,由黑白片变成了彩色宽银幕片,不管怎么说,感觉战争场面宏大了不少。另外说句公道话,新版《渡江侦察记》在演员选择上,总体感觉更接近战士,新李连长比孙道临老师书生气减了不少,更像一个兵,而扮演刘四姐张金玲老师的村姑气、英武气,都胜过老版的李文玲老师。



相关链接:

外国经典老电影剧照及插曲选萃

怀旧影音 | 罗马尼亚影片《沸腾的生活》片尾曲,独家清晰音质完整版


译制片由于时代原因,那时只能看到朝鲜、阿尔巴尼亚、罗马尼亚、越南四个国家的影片,但即使按今天的标准划分,影片种类也堪称丰富多彩。如朝鲜影片《看不见的战线》、《原形毕露》、罗马尼亚影片《多瑙河之波》属悬疑片,朝鲜影片《南江村的妇女》、《战友》、阿尔巴尼亚影片《伏击战》、《地下游击队》,罗马尼亚影片《斯特凡大公》、《勇敢的米哈依》,越南影片《回故乡之路》、《琛姑娘的松林》属不同形式的战争片,而朝鲜影片《摘苹果的时候》、《空中舞台》则属于喜剧片。朝鲜影片《劳动家庭》、《鲜花盛开的村庄》罗马尼亚影片《沸腾的生活》则可划入生活片的范畴。罗马尼亚影片《巴布什卡历险记》属儿童片,而罗马尼亚影片《奇普里安  波隆贝斯库》则属于标准的传记片。

 


老电影放映队播放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


那时有句话来概括电影市场,说是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。越南电影飞机大炮。朝鲜电影又哭又笑。罗马尼亚电影莫名其妙。”这句话大体属实,只是中国电影不止新闻简报,越南电影飞机大炮之外也有甜美、幸福的生活的描写。至于罗马尼亚电影(还有一些阿尔巴尼亚电影)生活习惯、历史、风俗,都离中国比较远,看了确实让人莫名其妙。至少我是这样。前不久,我曾为某论坛撰文介绍长影著名译制片《斯特凡大公》的配音成就,对这部影片佩服的五体投地。但当我在西大操场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影片时,除了其中刀来剑往的战争场面,其他部分,无不使我昏昏欲睡,什么也没记住。当年观看另一部长影著名译制片《奇普里安  波隆贝斯库》时,更是如此,几乎从头睡到尾。




与之相反,那又哭又笑的朝鲜电影虽然被好多人斥为极左之最,但当年确实因为贴近中国人的思维、生活习惯,给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对于我来说,无论是《空中舞台》中乐观向上的李金珠、《摘苹果的时候》里热情、有主见的贞玉,还是《卖花姑娘》里倔强、自尊的花妮,《金姬和银姬的命运》中那个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银姬,更有那《一个护士的故事》里把青春以至生命献给平凡的护理事业的、活泼好动的小姑娘江连玉,《永生的战士》里,咬舌明志,宁死不向日本侵略者投降,最后光荣牺牲的、金日成将军亲自委派的联络员金石哲,都是我心中永远难忘的记忆。


长影译制片博物馆


1954年8月,东影翻译片全体女演员合影


我为长影建厂六十年撰写的《看点萃锦长译篇》就是从这批让我永远难忘的朝鲜老片开始的。这里,还要澄清一个事实,时代变化使许多人要刻意回避自己喜欢那个年代的长译影片,特别是朝鲜影片,于是要猛力提前自己知道上译的时间,以示高雅,实际上,文革中,上译主要承担翻译内参片的任务,而真正面向普通观众的影片60%以上出自长译。不管有些人会怎么想,这一点是不容抹杀的。

 

 

另外我想说的是,无论国产片还是译制片,一部流传甚广的影片,总会留下几段让人经久难忘的台词,不管影片的内容如何。经典的台词甚至成为人们生活语言的一部分,如人们看到另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本书,就会开玩笑地问:“你手里拿的什么书”拿书的人答:“歌曲集”,问:“什么歌曲?”答:“阿里郎”,这就是长影著名译制片《看不见的战线》里的经典台词,也有人拿胖人打趣,说这个人“能挣一百工分。”则是出自长影著名译制片《鲜花盛开的村庄》里的台词。


相关链接:

音乐咖啡 |  文革电影插曲原版大连唱(上)

音乐咖啡 | 文革电影插曲原版大连唱(下) 


更有拿国产影片《春苗》里的台词:“田春苗没有处方权”打趣某些越权办事的人等等。好影片还会留下一些经典的歌曲,供人久久传唱,像国产片《春苗》里的主题歌《春苗出土迎朝阳》、《红雨》的主题歌《赤脚医生向阳花》,是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老师演唱的,这些歌曲,一如郭兰英老师一贯的,鲜明的山西民歌风格,高亢嘹亮,传送一时。为许多现在的翻唱者望尘莫及。比如《决裂》主题歌《翠竹青青映霞光》、《创业》主题歌《满怀深情望北京》、《海霞》主题歌《渔家姑娘在海边》都比原片的生命力更长久。


相关链接:

音乐咖啡|朝鲜老电影【卖花姑娘】插曲集锦

音乐咖啡|朝鲜电影经典插曲选


译制片中的朝鲜影片《卖花姑娘》主题歌《年年岁岁到人间》、《金姬和银姬的命运》主题歌《祝福歌》、《南江村的妇女》主题歌《故乡的骄傲》、《一个护士的故事》主题歌《我们永远忠于你》都是传唱一时的优秀歌曲,至今令一代人余音绕梁。久久难忘。它给那个年代的人们单调、枯燥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,增添了几许情趣。最后我要说明,有人把那个年代演绎有时代色彩的文艺作品的演员简单地概括为:“奉命”,意图为她们开脱,我不这么看,我认为那感情如果不是发自内心,是不可能演绎的如此到位的。

 


戏曲片《杨门女将》


3、文革观影拾趣

 

文革期间,最普通的观影方式是看露天电影,关于露天电影,六零后各类记述比比皆是,这里不拟赘述,只想再补充几个有趣的小细节,作为本文的结束。首先,那时片子的来源比较稀缺,好片子的来源更是如此。需要几个单位资源共享,俗称跑片。因此一部电影往往放的断断续续的,经常是正看到高潮处,有人对着喇叭大喊一声:“跑片!请稍等。”这一等,有时能等上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,非常影响情绪。其次,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,影片开演前、跑片中,他们的乐趣依然延续。开演前的乐趣在抢占最佳位置,通常是最靠近银幕的位置,这首先为了观影的需要,不要因去的太晚,落得站凳子,甚至站自行车的结果,那样一场电影看下来会很累,大大影响情绪。抢占位置是为了在影片间歇,秀自己的手影的需要,为了让最大多数的观众看到自己表演。还有,我在清华曾碰到过一个至今不解的怪现象,就是文革刚结束,有一次在北院露天电影场看戏曲片《杨门女将》,当时银幕上一片漆黑,但可以听到声音。据解释,这是大机器在小银幕放映的结果,这个解释我至今不懂,如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大侠给我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,则幸甚谢甚。


本文转载自“故宫侍应”微信号,点击下方链接,欢迎关注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